凋零的秋玫瑰博客
 
我的首页     我的文章     精美相册   音乐空间   试卷库  学生作品
 
<<  < 2011 - 11 >  >>
1 2 3
4 5 6 7 8 9 10
11 12 13 14 15 16 17
18 19 20 21 22 23 24
25 26 27 28 29 30
 
 
让“心”不再留守 
[ 2007-11-23 19:19:00 | By: 凋零的秋玫瑰 ]
 

 

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:留守学生。据浙江万里学院调查显示,在所调查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占农村学生(14周岁以下)总数的平均比例为23.68%。父母长年外出打工,与留守学生聚少离多,沟通少,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,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,这种状况导致留守学生缺乏抚慰,亲情饥渴,心理健康、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,学习受到影响身心健康令人堪忧。近几年,笔者在本校通过实践,以心理日记为突破口,积极扮演好留守学生“临时监护人”的角色,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
一、在平等中培养平等

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,学生的发展、发育有所提前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也趋向复杂,我们教师不能“居高临下”,只有平等的用自己的真心才能换取学生的真心,他们才信任我们,才肯把自己内心的秘密通过流露出来。这时,我们老师就应该严格保守她们的心灵秘密。为此,我在班级中采用“双日记”形式:一本由学生亲自交到我手中,再亲自从我手中领回去的“秘密日记”。另一本是“心情日记”。秘密日记我看过以后,一般就不给别人看,更不会在班级中公开。这本日记无规定要求,只要学生有秘密就写,学生可自主决定是否给老师批阅。记得有一位女学生来了第一次月经,非常慌,又不敢对别人说。早上做操的时候想了个办法,把自己的衣服系在腰上,挡住下面的裤子,后来被学校领导看见后,严厉地批评了她,班主任也为班级扣了分对她进行一番教育,但她一句话也没说。回教室后这位女孩一脸委屈,扒在桌上整整哭了两节课。学生劝她,不听不理,老师问她,哭得更凶。第二天,她早早的就把秘密日记交到我手中,直呼我大哥(班级中好多学生在日记中都把我当作知心大哥),把事情的真相说给我一位男教师(不,是知心大哥)听,当时我“傻”了,这可能是日记的缘故吧,她在日记中说,“我有很多的事都憋在心里,就算是好朋友我也不会说,怕她们误会我,又把我拿来当笑话,胆小的我不根本不敢和她们说明真相……”她父母都在外打工,平时与爷爷生活,所以一直不敢说。我及时与她进行了一番“秘”谈,这时的我不是一位男教师,俨然成为学生的一面“心镜”。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说的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。教师对学生的这份情感,不是装模作样的“平易近人”,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“感情恩赐”,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感情。

如今,心理日记已是我打开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把密匙,让我平等地能与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,能及时、真实地把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。

二、用心灵感化心灵

刚批完第一次心理日记。全班28人,交上来的日记17本,其他11人中有的说没带,有的说不会,而这11人中竟有10人是父母不在身边的。说实话,学生的第一次日记是这种状况,我并不惊讶,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。因为他们一贯来都把日记当作“作业”,烦着呢,没兴趣。

在心理日记刚开始实施时,心理日记在孩子们心中还是个朦胧的概念,把心理日记等同为一般的作文,往往记录琐事较多,像流水帐,篇幅很短,都把日记当作累赘。而我的批改也仅仅停留在找日记中的错别字,如在学生日记中出现“应该”的“应”字错写成“因”字,我在班里唠叨了不知多少次,但收效甚微,为何呢?我没有及时回复我的学生,我也把批日记当作累赘。我尝试用心去评批,认真、及时地用心语去批改。“相信自己,只有努力,你会和别人一样出色。”“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花费很多努力,但不要放弃。”“缺点、错误都已过去,现在是一个全新的开始,加油!”“可以让大哥也加入吗?”等等此类话语常见于学生日记上。每每在这时,让我感到了自己理论上的欠缺和知识的薄弱,面对学生在日记出现的问题我无从下手,总有一种这样的感触:书到用时方恨少。在随后的时间里,与我私下交流日渐增多,我抽屉——心灵信箱里的“秘密日记”增多了,与我“弟弟”、“妹妹”增多了。现在,班级中每个孩子的生日他都要与我分享,什么贺卡、照片、小礼物等。我也及时送祝福给他们。我经常与他们讲,我批你们的日记是我一天吃的第四餐,没批会有点饿呢!而这时的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喊,老师,看你的评语是种享受,我早已把你当作我的哥们了。如果有一天,当他们翻本子,我没及时批,第二天总会出现:老师,你昨天怎么了?你很忙吧!这时,我才真正体会到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说的,“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”这句话的含义。

批改的时效性是心理日记的生命,批改越及时,就越能有效地对学生心灵进行感化。如果批改的时间拖得越长,就会事过境迁,错过机会。因此学生的日记应当天批改,当天反馈,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下一篇日记的热情。

三、在教育中接受教育

心理日记为学生自我评价、自我体验、诱导自省提供了机会。有时学生间发生了纠纷,第二天都会在日记上为自己辩护,想通过日记来“伸冤”。这时,我会引导他们想想事情的前因后果,想想如果我不那么做,会怎么样,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应采取怎样的行为,然后好好地写下感受,切切实实地吸取经验教训,明白事理,加快成长。《我不该那样》、《原来我真的错了》等许多的小文章真实的体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批评。班级中一学生,竞选了三次班长,均落选了,在日记中询问我,他到底哪里不行?事后,我暗地里询问了部分学生,原来他每天很喜欢与女孩子争吵、惹祸。通过日记我告诉了他,在第四次竞选时,他的一篇《请给我一次改正机会》的日记当作竞选感言走上讲台,博得喝彩,终成正果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:真正的教育,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,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。让学生自己发现、认识自己的优势,并保持、发展这种优势,不断自觉地战胜自己的弱点。

如今,心理日记已是我打开这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,是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流,心与心的碰撞。我在倾听他们的心声,鼓励他们进步,并提出饱含深情的期望,而学生认为和我的心理交流比伙伴、好友交流收获更多。

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,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,关爱留守儿童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,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,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,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、情绪健康、人际关系和谐,使他们的心不再“留守”

 
 
  • 标签:教育感言 
  • 发表评论: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天涯博客欢迎您!